影评:流浪地球

09 Feb 2019

有人说,刘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的科幻文学水平拉快了100年。感谢郭导演的坚持,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希望!

总体上说,有刘作家的大力加持,和导演认真的态度,本作的剧情核心和角色塑造都很深厚,既有愿意学习好莱坞成熟工业化大片的雄心壮志,又有为科幻题材输入中国内核的大胆尝试。美中不足是特效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,以及剧组制作过程想必也有很多可以更高效的地方,以为将来中国下一部大题材科幻电影作准备。

剧情上,电影延续了一贯的危机-逃离-拯救-最后时刻的路线。开篇以简短的篇幅介绍了作品背景,地球所处的特殊危难时期,也以男主之一刘启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地下城的风貌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中国风的地下城。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展现世界不同地区的地下城,而是重点聚焦在刘启生活的那个城市。节奏上不会太拖沓,也给予观众足够的心理准备(去熟悉多年后的世界面貌)与熟悉感(虽然这更多是对于中国观众的熟悉感)。影片全程也没有常见的“纽约-巴黎-伦敦-埃及等著名城市逛一圈”,而是非常集中的只展现角色所到之处,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导演的创作自信,愿意去展现我们的中国式科幻。

开篇空间站的故事也体现了男主之二刘培强的性格特点:关心家人,仗义,同时又有点小叛逆(每一位讨人喜欢的角色都有点小叛逆呀,千百年来编剧的套路了)。与家人多年未见,此时观众与他一样对返回地球有强烈的驱动。导演很巧妙地在观众心中加上了亲情的情感纽带,让后面双线叙事也通过这个纽带能联系地更紧密,而不会因为空间上的疏离而感觉到叙事的松散。

到了刘启带着妹妹偷跑到地面这段,导演也把观众的视角跟随妹妹韩朵朵而移动。随着电梯往地面上升,每一位观众的心一定都很好奇,在那时的地球表面是怎样的景象。好奇,有趣,而又带着一丝惧怕,我们透过朵朵的双眼观察着已被冰冻的地球表面。同时我非常欣赏导演的一点是,他不会在不相干的画面上费过多的笔墨,十分精简,而又能营造出应有的紧张感。

观众知道地球即将被木星吸成碎片后,影片如同在每位观众座位下安下了定时炸弹,剧情由此进入更快的节奏中。空间站依然是父亲的紧张与挂念,而地面上则是一波三折,多方面展现了救援的难度。在一次次给观众希望后,又体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,将救援队的计划一次次推翻打碎,并伴随着队员的牺牲。

各角色中塑造最丰满的线自然是刘启的成长了。从最开始的耍酷,叛逆,及对父亲的不理解,到中间的改变,愿意拯救不相干的人,到最后的承担,成长,与对父亲深层的爱。他的转变不会太突兀,而是在一个个契机和突发事件影响下,慢慢转变,即使到了最后也依然是一副痞痞的样子。科幻题材的很多核心都是主角的成长与担当,是自己深层英雄角色的觉醒,如果一上来刘启便是像父亲那样的理智与大男子汉,那剧情自然是乏味多了,变成了一部刷机打怪的电影了。

再聊一下电影的“中国式”科幻核心。很多的科幻作品都离不开主角的最后时刻主角光环,即使前面做错了多少事,多少猪队友,以及当权者多么昏庸(虽然有时也是主角一人的冒险行为)。流浪地球从一开始就奠定了需要集体协作的基调,地球上的这么多台发动机一起启动,而非主角一行人逃离地球。救援队为了一颗小火石而历经险阻,攀东方明珠的过程也得牺牲队员,就连救援飞机都迫降在救援队面前,一切都是那么困难,需要团体一起攻克。然后是家的主题,即使是末日了,也要逃回家中与家人团聚。逃离太阳系也是带着整个地球一起,这就是中国人扎根于一方土地的信念。

知乎上有一个回答也说的很好(虽然我不完全赞同),流浪地球的表面是和好莱坞叙事相似的,但背后却是截然不同。拯救地球的人其实同时还有很多,出现了“饱和式救援”,想违抗莫斯“火种计划”的也不止刘培强一个,最后开启发动机的也不只主角一行人,一切一切只是主角恰好是站在摄像机前的那个人而已,个人角色让步,人类精神获得了胜利(亲情,牺牲精神,冒险,协作)。这不一定是导演有意违背好莱坞叙事,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好莱坞叙事自然有其可取之处。只是相较之下,少了几分政府阴谋论,于不合理的个人英雄主义。我想,这也和刘作家的笔风有几分联系。

总言之,流浪地球无论是放在中国科幻电影史,还是世界的科幻电影,都算可以的了。个人也很羡慕郭导演,可以坚持并成功创作出这一部精彩的作品。希望中国电影业能再接再厉,打造自己的更多品牌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